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021年9月)

一 加与减 第1课时 谁的得分高 教材第2、3页内容。

1.能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景中获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过程。

2.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的竖式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养成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学生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

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够运用连加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及成绩统计表。

师:这是淘气和笑笑进行套圈比赛的成绩记录。观察这张表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小组内讨论,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1: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30分,第三次得41分。

生2: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笑笑第一次得23分,淘气第一次得分比笑笑高。

生3:淘气第二次得30分,笑笑第二次得44分,笑笑第二次得分比淘气高。

生4:淘气第三次得41分,笑笑第三次得29分,淘气第三次比笑笑高。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还有同学看出了淘气的得分两次超过了笑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谁的得分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试着估算。

教师出示教材第2页对话情境。

师:同学们,根据两个小朋友的对话,你觉得他们谁说得对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

2.尝试计算。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了粗略的比较,觉得笑笑说得有道理,可能是笑笑获胜了。那么到底谁获胜了呢?让我们来算一算,看结果是怎样的。先计算淘气的总分吧!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出现多种计算方法。

无论学生做出怎样的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三个数连加的竖式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提示学生观察:由于这三个数中有一个是整十数,计算时,采取竖式和口算结合的方式比较简单。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淘气的得分是95分,现在大家再计算一下笑笑三次一共得多少分?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分小组交流计算结果和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会计算了吗?还有什么疑问?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谁的得分高 100以内数的连加 24+30+41=95(分) 2 4 + 3 0 5 4
5 4 + 4 1 9 5
2 4 3 0 + 4 1 9 5 第2课时 秋游 教材第4、5页内容。

1.能够从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方法的多样性。

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

运用100以内数的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先计算下面各题。

35+23+18 52+28+13 42+18+37 36+32+27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今天我们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情境图 师:从秋游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这条船可以坐90人。

有两队,一队有45人,另一队有25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有道理。你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人呢? 生2:这条船能坐得下这些人吗? 生3:船上还有空座位吗? …… 二、自主探究 1.乘船问题。

师: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呢?你觉得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算法。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到黑板板书,并说明理由。

2.乘车问题。

师:解决了乘船时的问题,同学们的秋游就要结束了,要乘车返回学校。

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情境图。

师:根据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你能计算出第3辆车上有多少人吗?自己试一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尝试解答后小组内交流解法,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组织交流,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的写法。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1、4题,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指派代表说说汇报结果。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有哪些收获?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秋游 90-45-25=20(人) 38+24=62(人)   70-62=8(人) 第3课时 星星合唱队 教材第6、7页内容。

1.能够在图文叙述的具体环境中获取数学信息,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发展初步估算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运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导入 1.竖式计算。

39+23+30 75-27-35 2.口算。

20+9-5 59-9+16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运算,今天我们继续探究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情境图 师:谁能结合情境图说说图中的合唱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学生可能会说:
合唱队的人数变了。

合唱队原来有52人,今年有9人毕业了,又新加入15人。

合唱队加入的人比毕业的人多。

…… 师:同学们发现的数学信息虽然很多,可是老师没弄明白,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二、自主探究 1.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呢? 师: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可以解答。“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的问题,学生提出来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参与启发指导。

师:要求“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学生可能出现一步计算的。如果学生的答案没有出现综合算式,师生就一起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算式,并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算式。

师: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及时巡视,及时纠正。

2.教材第6页下面问题,说一说,再列式算一算。

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获取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再由学生汇报结果。

第一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思考。

一是由条件出发:由“淘气今年8岁”和“叔叔比淘气大29岁”可求出叔叔的年龄,再根据“阿姨比叔叔小5岁”就可以求出阿姨的年龄。

二是从问题入手:要计算阿姨的年龄就是先求出叔叔的年龄,要求叔叔的年龄,需要知道淘气的年龄。

第1题:8+29-5=32(岁) 第2题:75-46+12=41(本) 师引导学生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有加减运算,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1、2题。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你是否掌握了?还有什么疑问?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星星合唱队 52-9+15=58(人)
5 2 -
  9 4 3 4 3 + 1 5 5 8 或:
   5 2 -
  9 4 3 + 1 5 5 8 答:合唱队现在有58人。

二 购物 第1课时 买文具 教材第10、11页内容。

1.结合具体的购物情境,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2.经历购物过程,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实用价值。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了解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去超市买过东西吗?我们在购物时要用到钱,如买文具、买零食等,我们平时所使用的钱叫作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二、自主探究 1.认一认,填一填。

师:要想购物就离不开人民币,你认识图中的人民币吗?能完成填空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插图。

学生能够认出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这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是从哪里看出人民币的面值的。

结合生活经验及图片,完成填空,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师:瞧,淘气和笑笑跟我们一起来到了文具店。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能自己买文具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最上面的插图。

师: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样张,演示给大家看看。

学生可能会说:
我想直接给售货员一枚1元的硬币或一张1元的纸币,这样比较简单。

我可以给售货员2张5角的。

我可以给售货员10张1角的,因为1元=10角。

我可以给售货员1张5角、1张2角和3张1角,这样加起来也正好是10角,就是1元。

…… 师:同学们的付钱方式真多。实际生活中我们这些付钱的方法都是可以的。

3.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师: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没有正好足够的零钱,就需要付整钱后再由售货员找回零钱。这样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如果用1元钱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同学们算一算,一会儿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解答,集体订正。

4.和同伴说一说,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 在小组内交流,然后交流汇报。

教师着重说明,淘气和笑笑给出了两种答案,同学们还可以想到其他买法,只要购买商品的钱数加起来是1元即可。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2.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认真读题,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应该怎样爱护人民币?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买文具 (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 1元=10角 1角=10分 10-8=2(角) 答:应找回2角。

第2课时 买衣服 教材第12、13页内容。

1.结合购物情境,认识各种大面额人民币,掌握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能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初步体会人民币的应用价值。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并能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服装店看看,好不好? 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长袖上衣的价钱是26元,短袖上衣的价钱是31元。

我知道了一条裙子的价钱是23元。

我知道了一套连体衣的价钱是41元。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获得的数学信息真不少。

二、自主探究 1.认一认。

师:你认识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吗?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教师依次出示100元、50元、20元、10元面值的人民币样张,让学生回答问题,介绍自己能认识这些人民币的依据。

2.妈妈买一件短袖上衣,可以怎样付钱? 师: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样张摆一摆,然后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说,然后派小组代表回答。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要予以肯定。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师:你还能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后,可以当场引导学生回答,有难度的就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探究解决,或给予适当的提示。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集体订正。

2.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买衣服 认识大面额人民币:100元、50元、20元、10元 第3课时 小小商店 教材第14、15页内容。

1.在购物活动中,学会付钱、找钱,体验付钱方式的多样性。

2.通过购物活动,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

3.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购物,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购物活动,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购物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一、问题情境 师:除了买文具、买衣服之外,同学们最喜欢的是逛商店,今天我们再去小小商店看看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情境图。

师:来到了小小商店,看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
我知道了1架玩具飞机的价钱是12元。

我喜欢的玩具坦克的价钱是9元。

画画用的水彩笔一盒是15元。

1个足球72元,1个篮球68元,足球比篮球贵。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获得的数学信息真不少。

二、合作探究 1.师:现在请同学们注意看第一幅图,笑笑买了1架玩具飞机和1辆玩具坦克,一共需要多少元? 学生自主学习解答。

2.师:看第二幅图,奇思付给售货员20元,买了1盒水彩笔,找回多少元? 学生自主学习解答。

3.如果你有30元,可以买哪两样物品呢?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再组织汇报。

4.淘气想买一个花皮球,他有3张1元和2张2元,他可以怎样付钱? 小组讨论交流,组织汇报。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回答:
付3张1元和1张2元,正好是花皮球的价钱。

付1张1元和2张2元也刚好是5元。

师:肯定这两种方法都对。

5.请你算一算,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求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实际是求足球和篮球相差多少元,用减法计算。

72-68=4(元) 三、巩固练习 欢欢到超市购物,如付给营业员50元钱,营业员找给她5元钱,请你说一说她可能买了下面哪几样物品? 玩具飞机8元 玩具汽车35元 魔方10元 布娃娃30元 薯条2元 扇子3元 小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对,方法合理且多样化。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购物了吗?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小小商店 一共需要多少元?    找回多少元? 12+9=21(元)     20-15=5(元) 答:一共需要21元。

答:应找回5元。

三 数一数与乘法 第1课时 有多少块糖 教材第16、17页内容。

1.结合数糖块的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的抽象过程,为学习乘法积累活动经验。

2.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把相同数连加的问题,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会列不同的加法算式。

使学生掌握多方位思考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问题情境 教师谈话导入,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糖的个数,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数法。

师:谁愿意把自己数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一块一块地数:1,2,3,… 两块两地数:2,4,6,8,… 五块五块地数:5,10,15,20,… ……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予以肯定。

二、自主探究 1.数一数,填一填。

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插图 学生自己数数,完成填空后,交流汇报。

师:你能分别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第一幅图应该是7+7=14(块);
第二幅图应该是4+4+4=12(块)。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第一幅图中的棒棒糖按列数数一数,把第二幅图中的糖按行数数一数,然后交流。

生1:第一幅图如果按列数,每列有2块,有7列,一共有14块。

生2:第二幅图如果按行数,每行有3块,有4行,一共有12块。

师:用算式又该怎样表示呢? 生答 2.说一说,算一算。

师:现在咱们重点来研究第一幅图,分别说说横着看、竖着看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研究,集体汇报。

总结:无论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结果都是相同的。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有多少块糖 横着看,每行5块,有3行:5+5+5=15(块) 竖着看,每列3块,有5列:3+3+3+3+3=15(块) 第2课时 儿童乐园 教材第18、19页内容。

1.经历把相同数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体会用乘法算式表示连加算式的简便性。

2.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结合情境,知道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能运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乘法算式的写法和理解乘法的意义。

乘法算式的写法和理解乘法的意义。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有一个充满欢笑的地方,那就是“儿童乐园”。

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情境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你都看见了些什么? 1.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数学信息。

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试着解决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 师:根据提出的数学问题,先在小组里交流,并列式计算。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说:
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2+2+2+2=8(人) 有多少人坐小火车? 4+4+4+4+4+4=24(人) 划船的有多少人? 3+3+3=9(人) ……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意识地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板书在一起。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算式中的加数是相同的。

师:像这样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计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与加法相关的乘法知识。

1.针对2+2+2+2=8(人)进行教学。

师:这个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 生:相同的加数是2,有4个这样的加数。

师:4个2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边说边板书2×4=8或4×2=8,并结合所写的乘法算式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和算式的读法。

2.根据“儿童乐园”的其他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先写一道连加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一说改写的理由。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儿童乐园 2 × 4 = 8(人) 4  ×  2 =  8(人) …  …  …         …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4×6=24(人)或6×4=24(人) 第3课时 有多少点子 教材第20、21页内容。

1.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数排列整齐的点子个数,并列出乘法算式。

2.通过计算点子的数量,进一步体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3.在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

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数排列整齐的点子数的个数来列乘法算式。

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一、复习 将下列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2+2+2+2+2= 5+5+5= 7+7+7+7+7= 1+1+1+1+1= 二、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白板出示一副点子图)
生:点子图。

师:你们玩过点子图吗? 生1:没有玩过。

生2:玩过。

师:今天,淘气和笑笑就在玩有多少点子的游戏,你想去看看吗? 生:想。

(板书:有多少点子)
三、学习新知 1、用点子图照样子做一做,说一说。(出示图片)
2、师:这是10×10的点子图,淘气盖住一部分点子,你知道露出来的这部分是由多少个点子组成的呢? 生:6个。

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①生:2+2+2=6 师:这里的2从哪里来的呢? 生:每行2个。

师:每行2个,说明你是横着看的。

生:是的。

师:每行2个,有3行,所以用加法算式2+2+2=6来计算。

师:谁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生:3×2=6或2×3=6 师:刚才我们是横着看的,每行2个,有3行,可以列出加法算式2+2+2=6。

乘法算式 3×2 =6 或 2×3 =6 ②师:同学们除了能横着看,还能怎么看呢? 生:竖着看。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竖着看,每列 3 个,有 2 列。

加法算式:3 + 3 = 6 乘法算式:2×3 = 6 或 3×2 = 6 。

师:你真聪明。

师:一副点子图既可以横着看,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又可以竖着看,也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每次列出的乘法算式都相同。

师:嗯,你有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结论:一副点子图,无论横着看还是竖着看都能写出两道相同的乘法算式。

3、你们能像淘气和笑笑一样做一做,说一说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听游戏规则,当我说开始的时候才开始。

游戏规则:
(1)同伴两人玩同一副点子图。

(2)其中一人用两张白纸盖住点子的一部分,从横着或者竖着两个角度去观察露出来的点子,并写出加法算式,另外一人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

(3)两人交换角色。

师:开始。

同桌之间进行,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在刚刚的游戏中,你们一人做加法,一人做乘法,那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都喜欢用乘法计算)
生 1:乘法。

生 2:乘法 生 3:喜欢用乘法计算,因为乘法简单。

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很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师:仔细观察上面的乘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积是一样的。

师:你真会观察,还发现了什么? 生:乘数倒过来了。

师:倒过来了,是交换位置的意思吗? 生:是的。

小结:两个乘数前后交换位置,积不变。

4、现在我们去看看淘气和笑笑又在怎么玩游戏!请仔细观察。

(1)4×7 用点子图怎么来表示? ①(淘气:遮住一部分,露出 7 行 4 列。


师:请仔细看,谁知道淘气是怎么摆的? 生:他每行摆了 4 个,摆了 7 行。

师:每行 4 个,有 7 行,也就是几个几? 生:7 个 4。

②(笑笑:遮住一部分,露出 4 行 7 列。


师:请仔细看,笑笑又是怎么摆呢? 生:她每行摆了 7 个,摆了 4 行。

师:每行 7 个,有 4 行,也就是几个几? 生:4 个 7 。

师:通过这两种摆法我们可以知道4×7可以表示4个7,也可以表示7个4。

师:你们能照样子做一做吗?(想一想,摆一摆)
生:能。

师:同桌两人各用一种方法摆出白板上的乘法算式。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6 5×8 5×4 4×9 5、圈一圈,在点子图上用两种方法表示 3×8 。

师:机灵狗看到大家做游戏做得如此开心,就想考考同学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①给学生分析题意,圈起来的部分表示 3×8 。

②学生独立完成,同时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做。

③讲评。

四、课堂总结 1、一副点子图,无论横着看还是竖看,都能写出两道相同的乘法算式。

2、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3、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4、一个乘法算式有两种表示方法。

五、巩固练习 1.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填出答案,小组互相交流。

2.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

两人一组,一人说,一人摆,再互相交换。

六、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有多少点子 每行2个,共3行   每列4个,共5列 2+2+2=6(个) 4+4+4+4+4=20(个) 3×2=6或2×3=6 4×5=20或5×4=20 第4课时 动物聚会 教材第22、23页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相同数连加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2.结合具体事例体会同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能根据算式提出问题,并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乘法的作用。

使学生明确在不同的情境中,同一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不相同。

一、问题情境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简单,可以引导学生解答,尽量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乘法计算的问题,并重点说清解题思路。

二、自主探究 师:老师这儿也有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答。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插图。

1.想一想,连一连。

师:你能看懂图意吗?该怎么做呢?先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后,组织汇报。

左图表示6个3,右图表示3个6;
左图对应的卡片有4张,分别是“3+3+3+3+3+3”“6个3”“6×3”和“3×6”;
右图对应的卡边有4张,分别是“6+6+6”“3个6”“6×3”和“3×6”。引导学生发现,左右两图都可以写成3×6或6×3。

师强调:虽然根据左右两图都可以列出乘法算式6×3和3×6,但这两幅图所表示的具体意思不一样,左边的图表示6个3,而右边的图表示3个6。

2.看一看,说一说,你能想到哪些算式?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情境图。

师:说说从每幅图中你想到了哪些算式?是怎么想的?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解答,小组指派代表汇报。

3.想一想,用3×6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解答,指名学生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解答。

2.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2题。

师:同学们先说出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再独立练习。

指名学生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谈感受、收获,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在不同的情境中,同一算式表示的意义不同。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动物聚会 6个3 6+6+6 3+3+3+3+3+3 6+6+6 3个6 都可以写成3×6或6×3 四 图形的变化 第1课时 折一折,做一做 教材第26、27页内容。

1.结合有趣的剪纸活动,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2.在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欣赏数学中的对称美。

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让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

一、情景导入 教师动手操作,学生认真观察。

(1)教师取一张白纸、对折。

(2)在白纸的一边画上一个图案。

在图案中,添加彩色(或其他比较明显的颜色)。

(3)把白纸沿原来的折痕对折,并用力按一按,使这个图案印到白纸的另一边上。

整个过程,要让全体学生看得清清楚楚,然后把它贴在黑板上。说说这个图案有什么特点?[沿中线(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是一样的。] 这些图形都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二、合作探究 1.展示民间剪纸艺术。(出示课本上剪纸图) 2.学生动手操作。

(1)各人取出一张纸,对折,并画上图案(参照课文)。

(2)用剪刀剪下图形,再打开。

(3)告诉学生,这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4)说一说操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通过淘气和笑笑的对话我们知道,对折一定要对齐。

3.认识对称轴。

(1)告诉学生,刚才对折时出现的折痕,是这幅图的对称轴。对称有什么作用呢? (2)把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3)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4.猜一猜,剪一剪。教材第27页4、5题。

5.课堂练习。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在这样的交流中,能进一步感受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2)“练一练”第1、2和3题。

三、巩固练习 1.给对称图形打“√”。

    ,( )) ,( ))),\s\do5(( ))) 2.找一找哪些字是对称的。

6 8 H M 责 文 育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对称图形有什么认识?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折一折,做一做 对称图形 折痕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第2课时 玩一玩,做一做 教材第28、29页内容。

1.结合游戏活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图形或平移或旋转的运动问题。

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使学生能够动手解决简单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喜欢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棋类商店看看,知道这是什么棋吗?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 玩一玩(华容道) 1.教师介绍华容道游戏的由来。

师:华容道是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发明的人受到三国故事华容道的启发,制作了这个游戏棋。

华容道的玩法介绍。游戏规则:4个人物只能横向或纵向移动。

谁来演示?(板书:左右、上下) (1)分组活动。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教师提示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语言说清棋子是怎样移动的,向上或是向下,向左还是向右各移动几格。

2.列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升国旗、缆车。

你还知道哪些? 3.小结:通过玩一玩,发现了物体可以上下、左右、前进、后退等移动方式。

活动二 做一做,制作陀螺 1.任选一个喜欢的图形,制作陀螺。

2.自己选择图形,制作。

3.反馈。转一转,发现了什么? 4.列举生活中物体旋转的样子。

5.对比小结。这些运动和棋子运动一样吗?用手势做一做。

活动三 做一做,竹蜻蜓(教材练一练第2题) 1.介绍竹蜻蜓。演示玩法。

2.放飞竹蜻蜓。观察竹蜻蜓翅膀是怎样飞的。

3.介绍书上的竹蜻蜓,回家做竹蜻蜓。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独立练习,小组内交流,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2.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3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对平移和旋转有了哪些认识?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玩一玩,做一做 上下 左右 前进后退 平移 旋转 五 2~5的乘法口诀 第1课时 数松果 教材第30、31页内容。

1.结合“数松果”的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类推和按规律识记的能力。

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

一、复习导入 口算下面各题,并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2+2+2+2= 5+5+5+5= 6+6+6= 4+4+4+4+4= 指名学生回答,全班集体订正。

师出示数松果情景图,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2)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可以通过数的方式来解决。

师:那么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①1,2,3,4,…1个1个地数 ②5+5,10+5,15+5,…连续加5 ③5,10,15,20,…5个5个地数 教师通过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小松鼠正在5个5个地数。这样数起来比较简便。

(3)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5=5 2×5=10 3×5=15 4×5=20 5×5=25 6×5=30 7×5=35 8×5=40 9×5=45 (4)你知道这些算式表示的意义吗? (5)你能记住这些算式吗?然后4人一组商量一下,看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学生讨论) (6)利用口诀顺口、方便。教师和学生一起编前三句口诀。

教师指出:为了使乘法算得又对又快,我们可以根据相乘的两个数和它们的积编出乘法口诀,如“一五得五”。请同学们编出下面的口诀,如果有困难,可以先看图数一数有几个5,再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编制口诀,组织汇报。

2.记口诀。

师生通过对口令记口诀。

同桌一人说口诀,另一个口答相对应的两道乘法算式 自己读口诀,比一比。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1、2题。

学生看懂图意,再自己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编写乘法口诀了吗?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数松果
  1×5=5     一五得五 2×5=10 二五一十 3×5=15 三五一十五 4×5=20 四五二十 5×5=25 五五二十五 第2课时 做家务 教材第32、33页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发现口诀之间的联系,会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索2的乘法口诀,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应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里会做家务吗? 师出示教材第32页情境图。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做家务(摆筷子)”这一情境来学习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做家务)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摆一摆。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摆碗筷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说,再汇报。) (2)请同学们看看小明是怎样摆筷子的。你们能帮助小明把其余的筷子摆好吗? 2.摆一摆,数一数。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想一想:共要摆几次。(9次)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2)学生自己动手摆,边摆边说。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帮助,请个别同学示范。) (3)你摆了几双筷子?共几根?你是怎样数的? (4)比一比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数:1,2,3,4,…,18根;
有的学生两根两根跳着数:2,4,6,8,…,18根。) 先让每个学生看着摆的小棒与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闭着眼睛说,小组内说,个别说。

3.填一填。(用小黑板出示这个表格) 有几双 1 2 3 4 5 6 7 8 9 有几根 2 4 6 (1)观察思考。这个表格表示什么意思? (2)试一试。独立把书上的表格填完整。

(3)你填的数是几?为什么填这个数?说说你的算法。

4.试一试。

(1)根据表格写乘法算式。

①1双筷子2根也就是几个2?(1个2),那么1个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们会吗?(同桌交流、汇报。老师板书:1×2=2。) ②2双筷子呢?(2个2)2个2是4,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又是怎样的呢? (交流、汇报。老师板书:2×2=4。) ③同学们能根据表格写出3双、4双、5双……9双所对应的乘法算式吗? (2)根据乘法算式,编一编乘法口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学了5的乘法口诀。想一想,5的乘法口诀是怎么编的呢?你们能根据这9个乘法算式编出对应的2的乘法口诀吗?(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3)交流订正。让个别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其他小组同学补充,根据学生的回答按顺序写出乘法口诀。

(4)学生齐读乘法口诀。仔细观察,同桌讨论“2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学生口述发现的规律,老师用彩色粉笔圈注。) 5.读一读、记一记。

(1)按顺序齐背。

(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

(3)教师指表格中任一组信息,学生说口诀。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2题。

学生自己画一画,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3题。

同桌两人互相练习。

3.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会编写2的乘法口诀了吗?你还有哪些收获?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做家务 1×2=2   一二得二 2×2=4 二二得四 2×3=6 二三得六 2×4=8 二四得八 2×5=10 二五一十 第3课时 课间活动 教材第34、35页内容。

1.进一步巩固2和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进一步巩固2和5的乘法口诀,并能利用口诀进行计算。

灵活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准备。

背诵2的乘法口诀。

我能准确口算:
2+2+2+2+2+2+2= 7×2= 2×5= 7+7+7+7+7= 二、学习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乘法,而且还学习了 2 和 5 的乘法口诀。这节课,老师想请同学们用这些跟乘法有关的知识来帮助老师一起解 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灵活运用,巩固复习。

1、出示“课间活动”主题图,引导观察。

请你先认真看图,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具体的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交流汇报 2、引导完成活动一:说一说, 5×2 能解决操场上的什么问题呢? (幻灯片呈现问题:说一说, 5×2 能解决操场上的什么问题?)
提问:你能先说说 5×2 表示什么意思吗? 那么在这幅图中, 你知道 5×2 要解决操场上的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找一找哪里有 5 个 2,哪里有 2 个 5 。


3、引导完成活动二:说一说,算一算。

(1)出示第二部分两幅图。

师:老师从操场上单独取出了两幅图,请同学们看一看,你能不能根据图中 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数学问题呢? (2)提问:怎样列算式?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交流,师提问, 你用到了哪个口诀计算?能说说你列的算式表 示什么意思? 4、引导完成活动三:一共有多少盆花? (1)找数学信息 师:老师还想统计一下操场上的花一共有多少盆。咱们先来找一找,看看哪 里摆着花,这些花都是怎样摆放的?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列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尝试解决。

(3)学生列完算式,跟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交流 完后,指名学生个别回答。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35页“练一练”第1、2题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课间活动 2×3=6(人)  3×2=6(人) 3×5=15(人) 5×3=15(人) 第4课时 需要几个轮子 教材第36、37页内容。

1.结合淘气做三轮车的具体情境,经历了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活动,建立口诀之间的内在联系。

3.会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能解决生活中简单乘法问题。

探索3的乘法口诀,掌握3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坐过三轮车吗?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三轮车与车轮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习“3的乘法口诀”好吗? 2.板书:3的乘法口诀。

3.1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2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呢?3辆呢?……9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画一画、说一说。

(1)你们能在这张草稿纸上通过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一个方格表示一辆三轮车,在一个方格里,你准备画几个小圆圈代表它的轮子呢?请同学们来画一画。(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2)同学们,同桌能互相说一说“2辆车有几个轮子吗?3辆车呢?……9辆车呢?” 2.填一填,议一议。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6页,每个同学都动笔把表格填完整。(学生动手填,教师巡视。) (2)“需要几个轮子”的答案,都可以从这张表格中找到。究竟需要几个轮子,取决于有几辆三轮车。

(3)小组讨论一下,从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4)小结:轮子随着车辆的增加而增加;
每多1辆三轮车就要增加3个轮子。

3.利用表格,编制口诀。

(1)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口诀,同桌同学互相交换课本,互相检查,再读一读,看口诀编得顺不顺口。

(2)展示一位学生所编的乘法口诀,让大家再读一读。

(3)乘法口诀会帮助我们做乘法运算,所以要把3的乘法口诀记牢。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有什么好办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2.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2、4题。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内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需要几个轮子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3×4=12 三四十二
   3×5=15 三五十五 第5课时 小熊请客 教材第38、39页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制4的乘法口诀,理解相邻几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2.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口算,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掌握4的乘法口诀。

用口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 师(课件出示):同学们,我想请大家吃果子串。可是我一个人忙不过来,你们能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帮帮忙?我想给每桌小朋友串9串果子,每串请串4颗。

二、探究新知 师:小熊想把4个红果串成一串,那么2串有多少个红果呢?3串、4串……9串分别有多少个呢?你能用所学的方法列式解答,并编出乘法算式吗? 学生独立思考,填写表格。

红果有几串1 2 3 4 5 6 7 8 9 红果有几个 (1)小组交流填表结果和自己的思路。

(2)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式和口诀。

师:请仔细观察你们串的果子,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你们会看着果子提问了吗?能不能把问题解决了?请四人小组试一试! 请2个四人小组来汇报活动成果。

师:谁来评一评,他们说得怎么样?如果你们四人小组说得跟他们一样棒,请你们送给自己一些掌声!你们小组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你帮助了别人,你感觉怎么样? 师:你有信心把个表格填对吗?给你3分钟时间。填好的小朋友,请你想一想,你是怎样知道答案的?(用加法,用乘法,数数)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出了4的乘法口诀。(教师板书) 1×4=4    一四得四 2×4=8   二四得八 3×4=12   三四十二 4×4=16   四四十六 4×5=20   四五二十 4×6=24   四六二十四 4×7=28   四七二十八 4×8=32   四八三十二 4×9=36   四九三十六 小熊也把口诀写出来了,你们写的跟它一样吗?请你大声读出来。

师:谁来说说,编这些口诀时,你是怎样想的? 请你把4的口诀读给同桌听,看谁能最快把乘法口诀背出来。

谁记得这些乘法口诀?然后抽2至3人背一背。

师:小朋友,你们观察这些口诀,相邻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联系? 相邻两个口诀之间相差4。

你打算怎样记住这些口诀?(让学生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39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想法。

2.教材第39页“练一练”第4、5题。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小熊请客 1×4=4     一四得四 2×4=8   二四得八 3×4=12   三四十二 4×4=16   四四十六 4×5=20   四五二十 第6课时 回家路上 教材第40、41页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运用2~5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运用口诀解决数学问题,熟练掌握口诀。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带大家到动物学校去看一看(出示主题图)。小动物们放学了,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蹦蹦跳跳地往家走。

二、探究新知 1.仔细看图,你能把看到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2.自己在下面练习说一说,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

4.提出问题。

(1)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小组合作写出所提的问题看哪一小组提的问题最多,同时找一组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所提问题。

船上有几只小猫?4×4=16(只) 桥上有多少只狐狸?6×2=12(只) 操场上一共有多少只猴?2×6=12(只) (3)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会解答吗? 5.解决问题。

(1)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看哪个小组解决的问题最多。

(2)你解决了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3)同桌合作,你问我答。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1~3题。

学生分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能熟练地应用2~5的乘法口诀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回家路上 4+4+4+4=16(只) 4×4=16(只)    四四十六 2×6表示6个2或2个6 六 测量 第1课时 教室有多长 教材第49、50页内容。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2.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初步学会用不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班准备举行一次班会,想做一些纸花装扮教室,但不知道教室有多长,同学们能帮忙测量一下吗?(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测量教室的长度。

(1)师: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度?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测量前提出要求:
你们小组选择什么测量工具,再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2)讨论:同学们在测量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各小组是如何解决的? 师小结: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教室有多长,结果不一样,为什么? (3)注意事项。

根据各小组交流情况总结:在测量过程中,要做好标记,尺子要紧挨着,要记准一共量了多少次,要记录好测量工具…… 2.实践活动。

(1)估一估,你的身高与你的头长有什么关系? (2)观察估计同伴和老师的身高大约是他们自己的几个头长? (3)通过观察估计,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0页“练一练”第1题。

教师制定规则,指名派两个小组的同学上台摆一摆。

教师强调指出,摆得越多,摆得越高。

2.教材第50页“练一练”第2题。

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归纳,虽然都是3个回形针,但是由于回形针的长短不同,回形针长的,木条就长。

3.教材第50页“练一练”第3题。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教室有多长 要做好标记,要一个紧挨着一个摆放 第2课时 课桌有多长 教材第51、52页内容。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意义。

掌握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 (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景,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个……)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2.认一认。

(1)认识刻度尺。

师:尺子上有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试着让学生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补充。

(2)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学生试着说一说,教师点拨)。

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让学生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端,看图钉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比一比: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评。) 3.画一画。

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时要注意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就画到尺子上几厘米地方。

4.量一量。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盒或铅笔,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量铅笔盒(铅笔)的长度。

教师强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了吗?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课桌有多长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第3课时 1米有多长 教材第53、54页内容。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即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认识米并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坐过汽车(或火车)吗?在买票时,经常听到“身高1米以上的要买票”,那么1米究竟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一认,想一想。

师出示教材53页情景图,组织学生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一摆,先摆出10根。

师:想一想,摆100根有多长? 教师提示:100根这样长的小棒连起来就是1米,所以1米是100厘米。

师: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 教师指出:像量黑板、课桌、身高这样一些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较长的尺来量,我们把这样的尺子叫作“米尺”。

组织小组同学观察,从米尺上你能发现什么? 生:会发现米尺上有很多的小刻度,最后面写着100。

学生汇报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归纳以下几点:
米尺上有刻度并将有0,10,20,30,……100这些数,每两个数之间的间隔都一样长。

米尺也是把0刻度作为尺子的起点。

1米=100厘米。

2.比一比,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拿出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看从脚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是1米。

把自己的两只手臂伸开,看伸到什么地方是1米。

从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长多少米?和同学们交流。

3.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

组织学生利用已知形成的1米进行估测,再实际测量一下,看是否估计准确。

4.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呢?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54页“练一练”1~3题。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内交流,各小组指派代表汇报结果。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同步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1米有多长 1米=100厘米 七 分一分与除法 第1课时 分物游戏 教材第58、59页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图示或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2.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发现、经历多种分法的操作过程,会用语言或图示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一、情景创设 1.谈话: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摘桃子,俩人合作摘了4个桃子,回来后,开始分桃子。

2.板书课题 二、问题探究 1.同学们帮他们想一想,4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吃几个好呢?(猴哥哥吃几个?猴弟弟吃几个?)
2.黑板上贴4个桃子图片。

师听汇报后根据学生说的板书。

3.评价:同学们的分法都有道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分东西时常会碰到分得一样 多和不一样多的事物。刚才分的这几种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公平呢? 板书:同样多 4.请学生分小棒,老师巡视,指导。

5.出示“小兔分萝卜”,要求分得同样多。

6.出示小狗分骨头,老师相机指导,平均分=分的同样多。

三、体验感悟 1.第1题师问:要求每个花瓶插的花一样多,每个花瓶应该差多少朵花呢?不会的学生可以用小圆片摆一摆。

2.第2题师出示 8本本子奖给近阶段表现好的同学4位,第二次9本本子奖给上课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同学(4名)请全班同学帮老师想想平均每人可以分几本?还剩几本? 针对(2)题,问:剩下的1本还能不能再分?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59页“练一练”第1~4题。

同学们独立练习,小组内交流,全班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是平均分了吗? 六、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分物游戏 1个 3个;
2个 2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第2课时 分苹果 教材第60、61页内容。

1.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景与操作过程,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形,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能运用平均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情景创设 淘气家里来客人啦,妈妈拿出了一些苹果招待客人,要淘气把苹果分一分。你知道淘气是怎样分的吗?(板书课题) 二、问题探究 1.出示12个苹果图片和4个盘子图。

师:将苹果分成3堆,每堆一样多,可以怎样分? 学生独立操作后,指名汇报分法。

生1:我1个1个地分。

生2:我2个2个地分。

让学生互相交流分法,并将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述出来。

2.每袋装4个,需要几个袋子? 师说明“每袋装4个”的含义,也就是每份4个 学生试着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可以按份数分,结果是每份分到几个,也可以按每份的个数分,可以分成几份。

3.说一说,两次分苹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看分法,发现相同点,指名学生汇报。

生:都是分12个苹果都是平均分的,分完后,每份的个数同样多。

师:把物体平均分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但最后都是平均分,结果相同。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1页“练一练”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平均分吗?你知道平均分有哪两种情况?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分苹果 平均分3堆,每堆分4个 每袋装4个,可以装3袋 第3课时 分糖果 教材第62、63页内容。

1.结合“分糖果”的具体情境,探究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方法,感受有剩余的平均分及分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2.学生用表格记录大数目的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大数目的平均分的过程,用表格代替画圈记录,了解平均分的必要性,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及有剩余的平均分和分法的合理性。

让学生体会大数目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报告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班在上个月被评为月模范班级”,为了奖励同学们,我买了一些糖果,想请同学们帮我分给4个小组,可以吗? 请同学们先拿50块糖试着分一分。

学生分完后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可以怎样分? 根据前面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教师指派小组代表汇报。

生1:可以1块1块地分,也可以2块2块地分 生2:这么多,可以5块5块地分。

师:还可以怎样分? 师总结:把50分成几份与每次分多少有关,每次分得越多,分的次数就越少,还可以10块10块地分,分1次可减少10块。

  2.师出示教材第2个问题图。

师:同学们说一说表中记录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看懂表格,说明大数目变成小数目的过程。

师引出答案,每人分到12块糖果,剩下2块。

师引导学生看两个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最后结果怎样。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对较大数进行平均分,比较合理的分法是第一次尽可能多分,使剩下的尽可能少一些。

3.你是怎样分的,利用附页4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交流。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大数目能进行平均分吗?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分糖果 每人分到12块糖果,剩余2块;

第一次分得越多,分的次数就越少。

第4课时 分香蕉 教材第64、65页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知道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初步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与各部分的名称。

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一、情景创设 你们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吗?出示教材第64页主题图,谁能把这幅图意说给大家听。

(板书课题) 二、问题探究 1.通过看图,同学们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分12根香蕉,每份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同学用小棒代表香蕉分一分。

2.谈话:把12根香蕉分成2份,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法的运算符号是÷读作:除以。(把12分成2份怎样列式?为什么等于6?)
12 ÷ 2 = 6(根)  …   …   …        …
               如果把12平均分3份能用除法表示吗? 师指出:把12根香蕉平均分的方法有多种,像这样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记录。

3.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

(1)引导学生结合算式12÷2=6(根)说一说每个数的意思。

生:12表示12根香蕉,2表示平均分成2份,6表示每份有6根。

(2)师指出还可以这样想:把12根香蕉,每6根1份,平均分成2份,用除法算式读怎样表示呢?引导学生写出除法算式。  12÷6=2(份) (3)学生结合算式12÷6=2(份)说一说每个数的意思。

(4)引导学生观察12÷2=6(根),12÷6=2(份)的不同之处。

师生小结:都是把12根香蕉平均分,这种平均分的过程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5页“练一练”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除法有什么认识?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关练习。

分香蕉
12 ÷ 2 = 6(根)
     … …  …    …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12÷2读作12除以2。

第6课时 小熊开店 教材第68、69页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解决购物问题,经历探索,交流除法运算方法的过程,理解除法与减法、除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掌握除法运算的本质。

2.体验除法运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能用乘法口诀求商。

理解除法与减法、乘法之间的联系,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能解决简单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一、情景创设 师: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鞭炮的声音。

师:对了,爱睡觉的小熊今天起得特别早,原来阿!小熊开的店今天开张了,它的好朋友小猴和小虎也来为他的新店开张来祝贺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想。那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 板书:小熊开店。

师出示教材主题图。

小熊请我们进去了,我们来看看小熊的店里有些什么东西?哪位小朋友跟大家说说?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你都收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二、问题探究 小熊想买4辆汽车送给它的表姐、表哥、好朋友和它自己,可是小熊总也算不出它要付多少钱。这下可把小熊给难住了,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小熊吗? 1.算一算:买4辆汽车要多少钱? (1)独立思考,小组内互相交流。

(2)列式:5×4。

(3)交流汇报。

(4)汇报:4×5=20(元)或5×4=20(元) 2.20元可以买多少辆汽车? (1)师:1辆汽车5元,要计算20元可以买几辆汽车,应该如何列式。

(2)独立列式,小组内互相交流,指派小组代表汇报。

20÷5 (3)如何计算呢?师引导学生以乘法口诀求商,想(  )五二十,可知括号里填四。

(4)汇报:20÷5=4(辆) 3.深入探讨:20÷5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独立思考,个人汇报。

小猴、小狗都买到了汽车,它们可高兴了,你们高兴吗?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在4×5=20与20÷4=5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9页“练一练”第1、3题。

师引导学生先读懂图形,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会利用乘法口诀求商了吗? 五、同步训练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小熊开店 20-5-5-5-5=0
(四)五二十 36÷9=4(个) 四九三十六 第7课时 快乐的动物 教材第70、71页内容。

1.在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会用图形和除法算式直观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会用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情景创设 谈话引入,老师想带大家去参加一个快乐的动物聚会,好不好?(板书课题,播放课件。) 二、问题探究 1.师:同学们,参加聚会的都有哪些小动物呀?数数看,它们各有多少只?(学生说完,师出示猴子、鸭子、松鼠、小鸡、孔雀、小鸟的图像,然后出示只数:3,6,2,8,1,12。) 师:如果老师想用磁扣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边说边贴动物图像)谁能告诉老师,我应该怎样贴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围棋子,也像老师这样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摆在你的课桌上,能摆好吗?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根据我们摆的情况,你们能发现什么吗? 大家说的都很好,小鸭的只数是6,小猴的只数是3,6里面有几个3呀?6里面有2个3,(边说边圈)我们就说6是3的2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边说边板书) 师:6是3的几倍,我们可以用除法来算,6÷3=2。(板书:“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2后面就不用写“倍”字了。) 师:如果又来了3只小鸭(加3个磁扣,请小朋友也加3个围棋子),谁知道现在谁是谁的几倍?为什么? 学生尝试练习,进行讨论,再集体汇报,教师讲解。

现在小鸭是9只,小猴是3只,9里面有几个3呢?9里面有3个3,我们就说9是3的3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3倍。

师:如果要同学们像这样也列除法算式来求9是3的几倍,怎样列? 9÷3=3 2.体验感悟。

(1)请同学们用刚刚学到的倍数知识想一想,根据这几种小动物的只数,除了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还能找到其他的倍数问题吗? (2)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答题纸上做好记录。

(3)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填的情况,请小组派代表上台来做小老师。讲解小鸭数是松鼠的3倍,6是2的3倍,6÷2=3。小鸡数是松鼠的4倍。8是2的4倍,8÷2=4。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7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2.教材第71页“练一练”第2题。

指名学生演板,其他学生自己练习,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对“倍”有哪些认识? 五、同步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快乐的动物 6里面有2个3 6是2的3倍 6÷3=2 第8课时 花园 教材第73、74页内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并能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借助几何直观分析数量关系和寻找解题思路的重要性。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并能解决与倍有关的问题。

让学生会借助几何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

一、情景创设 同学们,你们经常到花园去玩吗?出示教材主题图。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图,图画上是花园的一角,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发现的多。(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材73页,第一个问题。

(1)学生根据题意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对结果进行展示。

(2)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图,左图中1个“√”表示1只蝴蝶,用1个“×”表示1只蜻蜓,那么右图怎样表示的呢?(学生答) (3)师:你能发现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吗? 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列式:12÷4=3 2.教材73页第二个问题。

(1)引导学生根据蜜蜂的只数是小鸟的3倍尝试画图,师对学生画出的图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2)学生展示后,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图。

(3)学生看懂所画图后,可以让学生自己画一画。

(4)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9×3=27(只)或3×9=27(只) 3.教材第73页第三个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让学生知道,虽然他们俩人收集的画片数都是未知数,但也可以用图表示它们的2倍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74页“练一练”第1~4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花园 蝴蝶4只,蜻蜓12只,12÷4=3 9的3倍:9×3=27(只)或3×9=27(只) 八 6~9的乘法口诀 第1课时 有多少张贴画 教材第78、79页内容。

1.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口诀的意义。

2.能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借助点子图,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让学生体会6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计算。

利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 师出示教材第78页主题图。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有多少张贴画?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材第78页第1个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不用数就知道大约有多少张贴画吗? (2)学生填写表格。

学生边数边填:1行有6张,2行有12张,3行有18张…… 2.教材第78页第2个问题。

(1)师:谁能编制6的乘法口诀吗?说说你的编制方法。

编好后全班集体交流。

(2)师:想一想,口诀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根据一句口诀可以推出相邻两句口诀。

3.教材第78页第3个问题。

师:教材中是怎样利用点子图计算“6×7”的?可以将7个6看成5个6加2个6,也可以看成是4个6加3个6,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79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集体交流订正。

2.教材第79页“练一练”第2、3题。

学生自己练习,小组内交流,指名学生汇报结果。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会背6的乘法口诀了吗?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有多少张贴画 1×6=6       一六得六 2×6=12 二六十二 3×6=18 三六十八 4×6=24 四六二十四 5×6=30 五六三十 第2课时 一共有多少天 教材第80、81页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独立探究,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2.会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发展类推能力。

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理解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

能利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本学期又快要结束了,你一定很期待放寒假吧! 师出示教材第80页主题图,你们猜猜还有多少天放寒假。

师:同学们,1个星期有几天?2个星期呢?……9个星期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算算一共有多少天?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填一填。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第一行的数表示什么?第二行呢? 要想解决几个星期有多少天的问题,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1个星期有多少天? 2个星期有多少天?可以怎样算?7+7  2×7 3个星期有多少天?可以怎样算? 请同学们仿照上面的算法,将表格填写完整,学生汇报结果。

2.教材第80页第2个问题。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这个图,你发现了什么? 1个7是7,2个7是14,3个7是21…… 师:你能接着往下写吗? 学生们独立圈一圈,写一写。

师指名学生展示他的想法。

师:你能根据点子图,列出乘法算式吗? 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习的经验,自己编制写7的乘法口诀,分组交流说一说。

3.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师:哪几句口诀我们已经学过了? “三七二十一”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计算哪道乘法算式? 师:你能找出这些口诀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相邻两句口诀相差1个7。

4.7×8=?淘气是这样想的,你能看懂吗?说一说,填一填。

(1)怎样能很快记住口诀? (2)你认为哪句口诀最难?为什么? (3)淘气的想法你能看懂吗?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你学习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一共有多少天 1×7=7      一七得七 2×7=14 二七十四 3×7=21 三七二十一 4×7=28 四七二十八 第3课时 买球 教材第82、83页内容。

1.编制8、9乘法口诀,在探索中记住8、9的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2.经历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的意识。

3.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数学学习乐趣。

编制8、9乘法口诀,在探索中记住8、9的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应用的意识。

一、创设情境 师:为了落实“足球进校园”的指示精神,学校要求同学们积极参加到足球活动中去,于是淘气准备去体育用品店买一个属于自己的足球。

(师出示教材第82页主题图)根据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何解答呢? 二、问题探究 1.教材第82页第一个问题。

让学生看图发现所给信息,足球每个8元,篮球每个9元。

师:同学们自己独立填写书中的表格,计算出1~9个足球和篮球各需多少钱。

填好后小组内互相交流,说出各自的想法。

2.教材第82页,第二个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根据学过的乘法口诀自己独立编制8和9的乘法口诀,再引导学生发现口诀中的相互关系。

3.看一看,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9的乘法口诀与整十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规律:9乘几,就得几十减几。

4.师:观察教材82页下面的图,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边思考边讲解,九的乘法口诀与手指的变化关系。

教师小结:弯曲的手指左边的手指数就表示积的十位,右边的手指数就表示积的个位,然后组织学生接着做下去,有利于学生记忆9的乘法口诀。

三、巩固练习 1.教材83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学生回答。

2.教材83页“练一练”2~3题。

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答(1)~(3),第(4)小组提问题并解答,第3题组织学生分组交叉练习。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买球 一八得八     一九得九 二八十六   二九十八 三八二十四   三九二十七 第4课时 做个乘法表 教材第84、85页内容。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加强巩固乘法口诀。

2.通过记忆乘法口诀,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理解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巩固乘法口诀。

发现规律,有规律地记忆乘法口诀。

一、情景创设:
1、“这段时间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一说。

2、组织学生在小组里整理乘法口算卡片活动,整理时想一想,把哪些算式排在一起,为什么这样排?经过系统整理,把乘法表填完整。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学过关于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多少句?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4—6人一组),共同回忆、计算。然后请部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的结果。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归1)学过的乘法口诀是:1—9的乘法口诀。关于“1”的乘法口诀有1句,关于“2”的乘法口诀有2句……也就是关于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

(2)全部乘法口诀的句数是:1+2+3+4+5+6+7+8+9=45(句),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种:
①数数全部乘法口诀卡片,共45张。

②按上面算式中数的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连加。

③1+2+3+4+5+6+7+8+9=40+5=45(利用凑整的思想进行简算。) ④1+2+3+4+5+6+7+8+9=5×9=45(利用加法结合率把算式变形为同数相加的形式,进行简算。)   对于能找到第3、4种简便算法的小组,给予奖励。

3、整理所学乘法口诀。

  提问:“怎样整理45句乘法口诀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由于学生有了2~6的乘法口诀的整理经验,估计多数小组的学生会将45句口诀(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好,形成一个有结构、有系统的表格,如教材所示。

4、展示乘法口诀表。

请各小组将自己整理的结果在投影仪上展示。对整理得有结构、书写整齐美观的小组给予奖励。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自己也和大家一样,整理了全部乘法口诀,并将整理的过程动态地展示出来。

(1)先出示“一一得一” (2)接着出示“一二得二”“二二得四”,整齐的排在“一一得一”下面。

(3)依次出示3、4、5、6、7、8、9的乘法口诀,按教材的排法排好,就形成了一张乘法口诀表。

二、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   提问:“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表,说一说有什么规律(或特征)。

  学生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里说,然后全班交流,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三、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1.复习口诀的含义。

  任意挑出一句乘法口诀(两个因数不同的),让学生说说它表示什么意思。如“七八五十六”,使学生知道它既表示8个7相加是56,又表示几个8相加是56。

2.以游戏的方式开展用口诀进行计算的活动。

(1)已知两个因数求积的游戏。

  方法是:请一位学生随意说出一个两位数,另一位学生则将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相乘,并算出结果,如果结果又是一个两位数,再将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相乘,直至结果是一位数或零。

如,一位学生说:“79”,另一位学生则口算:7×9=63 6×3=18 1×8=8;

一位学生说:“58”:另一位学生口算:5×8=40  4×0=0(告诉学生0和一个数相乘得零) 一位学生报了3个数以后,互换角色进行。

(2)已知积求两个因数的游戏。

  方法是:一位学生说一个积(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积),另一位学生则说出相应的口诀。如:一位学生说“24”,另一位则说:“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

  这两个游戏可在两人间进行,也可在一人和全班其他学生(或小组其他成员)中进行,还可在师生间进行,由教师说数,学生写算式。

四、 实践应用 1、找出乘数是3的乘法算式,并填一填,先独立做,然后小组内交流。

如( )×( )=18的只需要填出一道,其余的通过交流获取。

2、说说淘气做的乘法表,他是怎么得到的?你能帮他填完整吗?学生填,校对。

3、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横着看,竖着看。

4、练一练。完成1到5题作业,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对表内乘法这部分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复习,通过小组合作把乘法口诀进行了有规律的排列。你们开心吗? 板书设计:
乘 法 表 × 1 2 3 4 5 6 7 8 9 1 1×1=1 2×1=2 3×1=3 4×1=4 5×1=5 6×1=6 7×1=7 8×1=8 9×1=9 2 1×2=2 2×2=4 3×2=6 4×2=8 5×2=10 6×2=12 7×2=14 8×2=16 9×2=18 3 1×3=3 2×3=6 3×3=9 4×3=12 5×3=15 6×3=18 7×3=21 8×3=24 9×3=27 4 1×4=4 2×4=8 3×4=12 4×4=16 5×4=20 6×4=24 7×4=28 8×4=32 9×4=36 5 1×5=5 2×5=10 3×5=15 4×5=20 5×5=25 6×5=30 7×5=35 8×5=40 9×5=45 6 1×6=6 2×6=12 3×6=18 4×6=24 5×6=30 6×6=36 7×6=42 8×6=48 9×6=54 7 1×7=7 2×7=14 3×7=21 4×7=28 5×7=35 6×7=42 7×7=49 8×7=56 9×7=63 8 1×8=8 2×8=16 3×8=24 4×8=32 5×8=40 6×8=48 7×8=56 8×8=64 9×8=72 9 1×9=9 2×9=18 3×9=27 4×9=36 5×9=45 6×9=54 7×9=63 8×9=72 9×9=81 九 除法 第1课时 长颈鹿与小鸟 教材第90~92页内容。

1.经历探索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利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一、复习导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一单元学习的6~9的乘法口诀,哪位同学能起来背一下。学生举手发言,全班集体指正。

师:今天我们去森林看看,帮助长颈鹿造房子,好不好? 师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想一想,长颈鹿要准备几间房子? 师:根据数学信息,谁能列出算式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列式,小组内交流结果。

师引导学生观察:学生用1个点表示1只小鸟,42个点表示42只小鸟,根据“6只小鸟住一间房子”这一条件,可知需要为小鸟准备7间房子;
也可用列表法,当列到7间房子时,对应的小鸟正好是42只;
还可以运用连减的方法,连续减去7个6,结果正好为0。

列除法算式解答:42÷6 如何计算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口诀六(七)四十二,说明需要7间房子。

所以42÷6=7(间) 2.长颈鹿用63块小木板造了几间房子? 学生独立练习,交流时可采用提问方式,为什么要列除法?怎样计算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3÷7=9(间) 师:用哪句乘法口诀? 生:七九六十三。

3.还有几间空房子?还能住几只小鸟? 先让学生弄懂题意,怎样知道还有几间空房子?已经住了几间?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9-7=2(间) 6×2=12(只) 4.□里最大能填几? 引导学生先观察情景图,学生独立思考,填出空格。

在做下面的问题时,学生思考时会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进行判断。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91页1~3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再分组讨论交流结果,指名汇报。

2.教材第92页第4题。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会利用6~9的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了吗?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长颈鹿与小鸟 42÷6=7(间)     六(七)四十二 63÷7=9(间)   七(九)六十三 9-7=2(间)   6×2=12(只) 4×<25 四六二十四 ×3<20 三六十八 第2课时 农家小院 教材第93、94页内容。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运用乘除法及“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利用乘除法和“倍”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周末我们一起去到地里帮叔叔阿姨们采摘果实,感受一下丰收的喜悦,好不好?(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教材93页主题图。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2.说一说,你能提出哪些可以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 学生试着说一说,小组内互相交流。

3.算一算。

师:同学们自己列式解答,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全班交流。

指导学生:
(1)6×8=48(根)   (2)54÷6=9(盒) (3)12÷4=3(只)   (4)20÷4=5(筐) 4.黄瓜的高度是青椒的几倍? 师:怎样列式?为什么用除法? 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5.找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教师指名学生试着提出生活中与乘法与除法有关的问题,全班集体解答。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4页“练一练”第1~4题。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一步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农家小院 (1)6×8=48(根)   (2)54÷6=9(个) (3)12÷4=3(只)   (4)20÷4=5(筐)

推荐访问:上册 二年级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