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新教科版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2.1《我们地球模型》教案

2.1 我们的地球模型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8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我们的地球模型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


科学探究
1.能用思维导图表达并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
2.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
3.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科学态度
1.对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探究,保持好奇心与热情。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技术与科学探究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学重点: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聚焦



问题: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还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呢?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学习任务单上。
面对像地球这样的研究对象,我们很难对它进行直接实验。这该怎么办呢?
过渡:科学家们在面对这样的研究对象或者问题时,和我们的想法一样吗?
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

探索
探索一: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回顾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的过程。
第一步:通过观察地球内部构造的图片,知道了地球由三部分组成。
第二步:对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的特点以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第三步:选择红、黄、蓝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分别模拟了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并将其制作成了有层次的球体。
最后,为了更好地表达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我们将橡皮泥地球模型从中间切开,参照原型对地球内部结构进行了的解释,而这个模型也为理解地球内部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制作模型的过程:1.观察特征;
2.选择材料;
3.制作模型;
4.模型解释。

探索二:制作地球海陆分布模型
问题1:让我们先来观察这组图片,你想到了哪些海陆分布的特征呢?
问题2:选择怎样的材料,能够在模型中恰当地表达这些特征呢?
用不透明的圆球模拟地球;

用勾线笔在模型上,参照世界地形图,在模型上画出大陆的轮廓;

用蓝色和绿色超轻黏土分别模拟海洋和陆地;

将适量的绿色超轻黏土贴在相应的大陆上面,用轻压、轻搓的方式调试板块的大小,细小的地方可以用笔帽轻轻推动进行微调;

将剩余的地方贴上蓝色的超轻黏土。
问题3:对照地球照片和世界地形图,我们的地球模型是否表达了海陆分布的特征?
交流分享几位学生的地球海陆分布模型,从中发现完善自己模型的方法。

探索三:制作地球自转模型
1.观察特征
2.选择材料
可以根据课前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
3.制作模型
第一步:一只手拿球,一只手拿笔芯,就像图中一样,在乒乓球的正上方,用圆珠笔芯慢慢用力向下穿进乒乓球。
第二步:用圆珠笔芯向下,找到正下方的位置,继续慢慢用力穿过乒乓球。


注意安全,避免扎到手。如果觉得操作有困难,可以请家长帮助先打孔,再将圆珠笔芯穿进去。
4.模型解释
模型制作完成后,让我们试着转动地球模型。
思考:你的地球模型能够模拟地球自转吗?
交流分享几位学生的地球自转模型,从中发现完善的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意识到同一个模型可以表达多个地球知识。
对比地球结构模型、海陆分布模型以及地球自转模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发现:
相同点:都是地球模型,都表达了地球的特征;

不同点:它们表达的具体特征不一样。
即:不同的地球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地球知识;
不同的地球模型可以研究、解释不同的自然现象。


拓展
观察常用地球仪,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呢?我们的地球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呢?
地球仪可以同时表达更多的地球知识。比如:海陆分布、自转、形状等等,下面有个底座,实验操作更加方便。
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继续改进我们自己的地球模型。
地球仪是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地球模型,它的建立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补充、修正的建模过程。在研究很多自然现象成因的时候,这样的模型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讨
1. 我们是如何制作地球模型的?我们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
2. 对比不同的模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 我们的地球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


推荐访问:上册 教案 教科